2. Limax 最大的特点
突破传统协议方式的束缚,使用View这样一个概念,应用服务器处理请求逻辑生成表现数据;客户端根据数据进行表现,大大降低逻辑处理复杂性。
协议模式的应用设计——服务器处理逻辑功能,产生输出数据,根据功能定义协议,根据协议打包数据,数据发送到客户端,客户端解码协议,根据解码数据处理后续逻辑或者直接表现数据。
服务器打包代码,通讯代码,客户端解码代码都可以根据协议描述自动生成,这看起来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。不足在哪里呢?
协议本身这个概念没有任何问题,ISO还下个7层的定义,网络上各种协议满天飞。正确设计协议才是最大的麻烦,往往是个权衡利弊不断妥协的结果。设计上最大的麻烦有两个:其一,粒度;其二,时序。
粒度——实现一个复杂应用,服务器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数据需要传送,设计多少协议合适?少了,某些协议就带有冗余数据,客户端不得不根据具体上下文决定哪些数据是需要的,哪些是冗余,这就成了接收方必须处理的逻辑功能之一,这些逻辑功能与具体项目功能无甚关系,完全是额外劳动;设计多了,几十上百条协议如何维护?协议重用吧,数量看似可以减小,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出来了,维护可能更难。
时序——实现某一功能,可能需要发送多条协议。服务器先发谁,后发谁,客户端先处理谁,后处理谁,都是需要仔细权衡的问题。为了正确处理顺序,在服务器逻辑功能的设计上有两种考虑。其一,处理过程中该发就发,问题在于,如果需要实现的是一个事务逻辑,也许后续操作导致了回滚,前面的发送显然就不应该了。其二,逻辑功能处理完成以后发送,那么就必须根据结果数据,组织一系列协议的发送,这种组织静态的还好,一旦是个动态的,处理起来就非常麻烦。服务器实现既然那么麻烦,干脆把一个功能的数据打包到一条协议好了,这下好了,同一协议的字段按何种顺序解释变成了客户端需要解决的问题,逻辑处理被推给了客户端;更进一步,服务器要求先关灯,后开灯,打包到一条协议,客户端糊涂了,到底解释成,关然后开,或者开然后关?天哪,这个责任推还推不干净。
粒度,时序,两个问题综合到一起考虑——按简化时序设计,协议粒度变粗,冗余出现了,客户端必须识别冗余,解释时序;按精细粒度设计,协议维护代价大大增加,服务器时序设计变得更加困难——原来,这是一对矛盾。
协议模式搞设计,这对矛盾不可解决,只能调和。客户端,服务器都很难避免与最终需求无关的逻辑处理,处理起来不但成本高昂,而且往往最容易出现bug。调和出来的设计,在需求发生变动的时候,非常难以维护,从一种调和方式转向另一种调和方式,也许就是伤筋动骨——最终需求无关的逻辑处理都必须挖掘出来,仔细调整,而且这些逻辑处理往往就在某一个程序员的脑子里——项目很容易被绑架。
拒绝协议模式的应用设计也就避免了调和带来的不确定性,Limax通过View这一概念,解释了数据意义上的MVC,回避了粒度问题——哪些数据改变了就发送哪些;明确了时序问题——客户端完全重现服务器对View的修改顺序。